萱草生堂阶,游子行天涯

发布时间:2023.08.14

萱草生堂阶,游子行天涯

 

萱草,在中国一向有“母亲花”的美称。远在《诗经、卫风、伯兮》里载:“焉得谖草,言树之背?”谖草就是萱草,古人又叫它忘忧草,背,北,指母亲住的北房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: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,种在母亲堂前,让母亲乐而忘忧呢?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,以萱草代替母爱,如孟郊的游子诗:“萱草生堂阶,游子行天涯;慈母依堂前,不见萱草花。”叶梦得的诗云:“白发萱堂上,孩儿更共怀。”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,萱草也就自然成了中国的母亲之花。

明代林弼《林登州集·怡萱堂记》:“萱有‘宜男’之名,故为子者托以为母之义焉。”由宜男所言母子关系,得出萱草为母之义。特别是隋唐以后,萱草代指慈母的文化意象开始普遍显现。在祝寿图中,具有特定长寿寓意的物象常与萱草同时出现在画面中,比如元代画家刘善守的《萱蝶图》就是极好的例子,画中的蝴蝶、灵芝、白头翁都是长寿的象征。再如明代文徵明的《松萱图》、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李鱓的《萱石图》等,都是以萱石、松萱搭配作为祝寿的作品。

作为传统孝亲文化的代表,“中华母亲花”——萱草在观赏之余还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结合倡导和推广中华母亲节活动,已连续举办5届萱草文化节和12届中华母亲节,举办系列文化活动,弘扬孝亲爱国思想,凝聚中国文化力量。